2005年4月13日 星期三

談蔣介石對日以德報怨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嚴格來說以德報怨是確切的結果,但不見得是蔣真的出於善意去寬待日本人,這句口號的背後有許多的歷史層面和國際局勢,在這些演變之下就成全了這個口號。

事實上「以德報怨」這句話,在戰後出自蔣介石發表的《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世界人士書》,它只是一個統整性的說法,代表的包括對於日本天皇制的維護、反對分割日本、善待日本在華居民等。(保護在華日人不受報復攻擊,不受監禁、迫害。)

以德報怨所代表的意涵較趨近上述,而非表面上的「無戰爭索償」,事實上打開羅會議開始,蔣介石就認為日本該提出賠償,他相中日本的兩大優勢,他主張以工業設備、軍事物資來賠償中國,而事實上戰後遠東委員會也執行了部分日本工廠的拆遷來作為戰爭賠償。

蔣介石就這方面來說還頗為聰明,在當時的中國,除了日本這個敵人之外,還有東北的蘇軍,和日後影響甚鉅的共產黨,與其和日本翻臉只會讓日本傾向共產黨,以日軍戰後留在中國的軍備、物資,倘若轉而暗地支持共黨,對蔣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加上在華日軍手上都擁有為數可觀的軍火,不僅繳械不易,國共都覬覦這塊肥肉,能讓日本人乖乖交出來當然最好,不然最少也要避免被敵人(共黨)取得。

是以蔣在這方面多少也賣日本人點面子,藉日軍力量消滅共黨穩定戰後局勢,結果是取得中部支那派遣軍的裝備,比起只取得殘敗關東軍裝備的蘇聯而言,蔣算是贏的漂亮。

而事實上也是如此,許多日系部隊在投降後都接獲直接向共黨開火的命令,日本「支那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曾下令只降國民政府不降共,且戰後日本軍官團和國民政府的軍事交流亦頗為密切,多少與蔣的「以德報怨」有關。

另外一九四零年代的史迪威事件讓中美關係陷入低潮,羅斯福的繼任者杜魯門和國民政府關係素來不善,也沒有什麼立場多要些賠償了。(史迪威:美軍駐華軍事代表、在緬甸之中、英、美軍隊司令官、對華租借物資管理統制人、滇緬通路監督人、在華美國空軍指揮官)

戰後國民黨實質取得台灣及東北滿州等地,並使朝鮮獨立,裡子上已經取得戰爭賠償,如果想加碼賠償也不是蔣的權力可及的範圍,事實上戰後賠償由盟軍總部提出「德日等戰敗國全數境外資產一律保存,由戰後賠償委員會開會決定其分配,作為戰勝國的賠償。」

結果中蘇表達反對,中國認為中國境內日本物資都要賠償中國,蘇軍認為東北的一切是他們的戰利品,最後只好折衷先將這些物資讓中蘇佔有,等事後鑑價在其他國家分配戰爭賠償時扣除,不過這個分配始終沒有實行,賠償委員會只弄了個遠東委員會來東京大審,還沒開始鑑價分配,國共就先開打。

接下來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被趕到台灣的國民黨再無權要求日軍戰賠,主客觀情勢的逆轉,才是國民政府在 一九五二年與日本政府簽訂《中日和平條約》時,主動放棄戰爭索賠的原因。

蔣介石對日本而言確實是以德報怨,但他這個「德」的背後有著許多國際因素、政治勢力的角力,並非出於本意。他想索賠也無法,乾脆來個大方點的場面話爭取日本的友好,於是「以德報怨」也就成了紀錄這段戰後歷史的口號。

0 意見 :

本部落格自2006年12月11日成立至今已經經過了